作者: 张学锋 点击数:257
吴人与吴国 关于吴人、吴国及吴越争战的历史,最早散见于《春秋》、《左传》、《世本》、《国语》等先秦典籍中,但均为零星记载。吴国灭亡400余年后的司马迁,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对其进行了集成,成为吴国历史研究的最重要史料。又经200余年,东汉袁康、吴平采集史料及民间传说,辑成《越绝书》,赵晔撰成《吴越春秋》。至此,人们对吴越历史的记忆告一段落,后代对吴越历史的叙述均不出以上范围,吴地也逐渐成为与中原地区基本上均质的区域。 司马迁撰著《史记》,这一项伟大工程的诸多意义中有一点常常被人忽视,这就是其大一统的史学思想。也就是说,司马迁是在大一统的历史背景下,为中国撰述了第一部充满大一统思想的史学著作。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他将周边民族的始祖几乎无一例外地追溯到了中国古代的圣王贤君,若不是圣王贤君,也必定是圣王贤君的傅佐一类的人。如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如朝鲜,王卫满,故燕人也;如吴,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之国;如越,其先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如秦,帝颛顼之苗裔;如楚,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先祖鬻熊者,周文王之师;如齐,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也。其先佐禹平水土甚有功,尚又为周文王之师。对于这些说法,历代的史学家几乎都不加怀疑地全盘接受了。然而,像匈奴那样,由于与中原的历史文化大相径庭,语言习俗相差甚远,因此在研究中被明确不属于华夏系统,而对先秦时期分布在中原周边地区的秦、晋、齐、楚、吴、越这样的“国家”,在我们的意识中却很少将之视为有别于华夏,具体说来就是有别于周王朝的族群。事实上,包括吴在内的楚、越、齐、晋、秦等国,其远古的历史文化都有别于中原的周王朝,如果周王朝是华夏的话,那么,这些国家便是“夷狄”。 吴国作为“夷狄”,除表现在其“断发文身”等社会习俗上,还表现在其作为一个民族鲜明特征的语言上,这可以从吴国君主的名字、吴国的国号上获得线索。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中详细记录了历代吴王的世系:太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强鸠夷—余桥疑吾—柯庐—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诸樊—余祭—余昧—僚—阖闾—夫差 以上这25位王名,很明显可以分成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 A.太伯至叔达时期,包括太伯、仲雍、季简、叔达4王。 《吴太伯世家》称,太伯、仲雍均是周太王之子,季历之兄。兄弟之中,季历最有贤名,且其子昌(后来的周文王)更具贤君之才。周太王有意让季历、昌父子继承王位,太伯、仲雍二人于是逃出关中,避地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后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伐纣灭商胜利之后,寻太伯、仲雍之后,见周章已在吴地称王,遂封周章之弟虞仲于夏虚(即安邑,今山西夏县一带)。至此,太伯、仲雍让位出奔的故事结束。今山西中条山的支脉西周以来称虞山,又称吴山,虞仲所封之地就在吴山附近。“虞”字的音部为“吴”,可见虞、吴二字上古时音同或音近,可以通假。这就是太伯、仲雍奔吴这一历史故事的原型。虞仲所封之国称虞国,后被晋国灭亡,成为成语“唇亡齿寒”的出典。在后世的传说中,因“吴”字相同,将江南的吴王周章附会成了虞仲(封于虞地的次子)的兄长,且这一阶段的4位吴王的名字中均有表示排行的伯、仲、叔、季等字,这些其实都是西周以后嫡长子继承制观念的反映。 B.周章至夫差时期,包括周章、熊遂、柯相、强鸠夷、余桥疑吾、柯庐、周繇、屈羽、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寿梦、诸樊、余祭、余昧、僚、阖庐、夫差共21王。 这一时期的21位吴王才是真正的吴国世系。一些吴文化研究者认为,吴王的名字中体现不出应有的吉祥寓意,因此,吴国的文化发展是落后的。这种观点形成的背后,依然是将吴国看成与中原王朝均质的存在,而没有考虑到吴国作为“夷狄”的特性。从古音韵学的角度出发,以上21位吴王的名字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五组(括号内为文献中所见异名或其他转写)。 甲组:周章、周繇、寿梦(孰姑、乘)、诸樊(遏、谒)、僚(州于) 乙组:柯相、柯庐、屈羽、转(柯转)、句卑(毕轸)、去齐、句余、阖庐(阖闾、蓋庐、光) 丙组:余桥疑吾、夷吾、余祭(句余、戴吴)、余昧(夷末、夷昧) 丁组:颇高(颇梦)、夫差 戊组:熊遂、强鸠夷、禽处 甲组的共同特征是名字的首音均为tśíwo或与tśiwo相近的音,乙组的共同特征是首音均为ko或与ko相近的音,丙组的共同特征是首音均为i或与i相近的音,丁组的共同特征是首音均为pua或与pua相近的音,戊组为特征不明显者。此外,史籍中出现的句吴其他重要成员如季札(寿梦子,夷式名“州来”)、烛庸(吴公子)、蓋余(又写作“掩余”,吴公子)、夫概(阖庐之弟)等人均可归入上述几组。 吴王名字中的这些读音,虽然目前我们无从知晓其含义,但这些字音无疑透露出了有别于中原语音的古吴语信息。不同的人用中原汉字近似的字音记录吴王的名字,如寿梦、诸樊、余昧、阖庐等,可以称之为“夷式名”。出土的吴国青铜兵器上多有用数个汉字读音来表示的吴王名,如姑癹者坂(推测为吴王诸樊)、者彶■【虍 下+且,右+又】■【虎 右+力】(推测为吴王僚,即州于)、者减、余孰等。在多音节的夷式名之外,史籍上还保留了部分吴王中原式的名字,如:乘(寿梦)、谒(诸樊)、僚(州于)、光(阖闾)、友(夫差太子)等。中原式名仅见于寿梦(乘)以后,这是吴国与中原交往的结果。 青铜器铭文中吴国国号出现最多的是工■【虍 下+魚,右+ 攵】、工■【虍 下+魚】、攻■【虍 下+魚,右+ 攵】、攻■【虍 下+魚】、攻敔、攻吾,攻吴、句吴其次,单字“吴”只在夫差时期或中原文献中出现,可见吴国国名也是多音节的词语,中原人将之简化成“吴”,从而很容易与今山西南部的虞(吴)国混淆。在各国争霸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太伯、仲雍奔吴的故事以及虞国早期的历史被嫁接到了江南的句吴身上。
青铜器铭文
从考古发掘来看,今天苏州市区能够确认最早的遗存在战国中期以后,应与吴、越都城姑苏关系不大。苏州市区是战国时期楚灭越以后逐渐形成的城市,秦汉以后成为太湖东岸甚至江南地区的最重要城市,因此,市区与吴、越都城有关的传说如泰伯庙、锦帆路、胥门、伍子胥祠,甚至虎丘的吴王阖闾墓传说等等,都是秦汉以后人的附会,最甚者为《越绝书》和《吴越春秋》。
------------------------------- 江苏镇江市“三国演义”学会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200393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