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镇江历史名人  >  名人故事列表  >

长安城济度寺里的萧氏女——法乐、法愿、法灯

点击数:327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中的名句,对于佛教的尊崇,在南朝齐梁间可说到了极致,江南地区寺庙林立,正是诗中所描绘的景象。隋唐之际,从南北分裂汇成大一统,多少王孙公子,一旦竟作了臣虏,幸运儿们华丽转身,成为开国元勋,更多是时运不济者,往往身首异处,另有不少勘破红尘,追随信仰,遁入空门,避乱远祸。

     在唐初的长安,济度寺是京城最著名的尼寺之一,之所以这样有名,主要是因它曾一度为武媚娘栖身之所。而在书法史上,也有济度寺的名字,使之留名青史的,除了殷令名题写匾额外,还有叶昌炽《语石》中的善书法的萧氏姐妹:法乐、法愿、法灯。

     三姐妹的父亲萧瑀,作为萧梁王孙,可以说是时代的幸运儿。他的曾祖父即编定《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祖父是西梁宣帝萧詧,父亲是西梁世宗萧岿。因姐姐萧美娘嫁给了隋炀帝杨广,他在隋朝身任要职,享受优待。入唐以后,深得李渊、李世民父子信任,其子萧锐尚太宗之女襄城公主,所以他和唐太宗是儿女亲家。从萧瑀开始,直到唐僖宗时的萧遘,萧氏一族陆续为李唐王朝贡献了八位宰相,这就是《新唐书》赞语所谓“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萧氏作为唐代最著名的望族之一,三个女儿之所以遁入佛门,自然不是为了避祸,主要是深受家风的影响。唐临《冥报记》中就提到萧瑀兄长萧璟,说他“生长贵盛,而家崇佛法”,萧璟去世时,身边只留萧瑀及女为尼者陪伴。除了萧瑀三女外,《续高僧传》卷二十八还提到萧瑀的两个侄子女,不恋红尘美眷,矢志皈依桑门,连《续高僧传》的作者释道宣,也在慧铨、智证两僧合传中情不自禁赞扬“萧氏一门,可为天下模楷矣”。

     萧瑀本人笃信佛教,唐高祖武德四年,他曾于蓝田造津梁寺,请释法喜任住持。后又上书太宗,想全家舍为桑门,终未如愿。他的长女、三女、五女先后出家,无疑是顺理成章的事。在岑仲勉先生《金石证史》中,就有《萧瑀佞佛》一条论证这个观点,并依据法灯三姐妹及其侄女惠愿墓志,考订萧氏世系,据《法灯墓志铭》“姊弟四人,同出三界”一句,推定“瑀之子女法乐、法愿、法灯外,披缁者尚有一人,厥名未悉”。龙朔三年(663)八月,法愿在济度寺别院圆寂,葬于长安城南少陵原。此后法灯、法乐移住蒲州相好寺,分别于总章二年(669)、咸亨三年(672)迁化,同于永隆二年(680)三月归藏南原。

     萧氏三女及其侄女惠源和尚墓志,是清代乾嘉以后陆续出土的,先发现的应是法愿、惠源墓志,俱见于乾隆间朱枫所著《雍州金石记》,并称两石“近出土中”,移存西安府儒学,志文载入王昶《金石萃编》,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中则有法愿墓志题跋,但到了清末,原石都佚而无存。其次是法乐墓志,先藏赵元中(字乾生,咸丰贡生)处,光绪末年归端方,著录于《陶斋藏石记》卷二十九,原石今不知存于何处。最后是法灯墓志,同治末年吴大澄出任陕甘学政,访得墓志、墓盖,一起带回苏州,经过一百余年,虽已残损,却仍留存于天壤间,诉说着济度寺里萧氏三姐妹的如烟往事。

     萧氏三女与她们的姑姑萧皇后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今日浏览量:58次   昨日浏览量:47次  你是第 24293  位访客   自2020年7月1日以来共 74895 位   平均每日浏览量:74次    平均每日IP量:24个     最高浏览量:422

Copyright©2017-2018 360.CN All Rights Reserved

设计、策划: 江苏省镇江市“三国演义”学会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20039371号 

ALE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