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颙 (378年-441年) 中国古代琴家。字仲若,祖籍谯郡铚地(今安徽宿县西南),徙居会稽剡县,父是东晋名隐戴逵。戴颙善琴工书,精通雕塑。初与兄戴勃隐居桐庐,兄死后即周游于江浙一带。他既善绘画,又崇尚佛教,首创佛教雕塑藻绘,一改汉时形制古朴为“范金赋采,动有楷模”的佛像雕塑艺术。
南朝宋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他作官,都遭拒绝。衡阳王刘义季镇守京口,被迎至京口(今江苏镇江)黄鹄山、招隠山隐居。戴幼时随父习琴,父死后不忍重弹旧曲,另作新调曲15部,长调曲1部。每至春天,常独坐林中“双柑斗酒听鹂声”,作出传世之曲《游弦》、《广陵》、《止息》,并将传统琴曲《何尝》、《白鹄》加工修改成《清旷》一曲。所传《戴氏琴谱》4卷(今佚),是记载中最早的谱集。他还著有《逍遥论》、《月令章句》、《丧礼杂义》、《礼记中庸传》。(资料来源:《宋书•隐逸列传》,《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