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千多年前的江南勾吴国历史上,有过二次姬姓圣人“三让皇位“的故事,一次是商朝末年,吴泰伯让王于弟季历之事,被世人称颂为“前三让”,另一次是在春秋中期,吴王寿梦之子季札让王之事,被世人称颂为“后三让”。“前三让”和“后三让”虽然一直被历代文人所称颂,但它们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及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当年周太王古公亶父生了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周太王看到季历的儿子姬昌有不凡之才,所以有意将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姬昌。于是,作为王位第一继承人泰伯作出了一个让人非常感动的事,就是带着二弟仲雍及全家,一起南奔吴地,并用“断发纹身”后不宜继位等善言与手段,给弟弟王季创造合情合理的继位条件,从而使后来的昌能直接从父亲那里继承王位。后来姬昌也不负众望,成了后来名震天下、永垂青史的周文王。
泰伯和仲雍这样做既成全了父亲的心愿,尽了最大的孝心。泰伯三让王位最大的好处是成就了周王朝八百年的盛世。同时,泰伯奔吴,给落后的江东地区带去中原文明的种子。而太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脚根。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基础。
这种三让天下的示范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民,成全了整个社会的风气,让人们都懂得了“孝为至德”,懂得了能够为了兄弟之情而勇于谦让。孔子《论语》曰:“泰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民无得而称焉”,是说:百姓不知用什么话来称颂他们。即使到了现在,泰伯三让王位这种精神还在被当代人所传颂。在无锡梅里,人们为了纪念泰伯,每年正月初九都要在梅里举办泰伯庙会以示纪念。

到了春秋时期,吴王寿梦遇到了与古公亶父一样的事情。寿梦共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其中,季札的品德、才能在兄弟中是最为突出的,故寿梦想把王位传于季札。《公羊传》说:“季札弱而才,兄弟皆爱之。”不久,寿梦死,诸樊遵照父亲的遗愿,想立季札为国君,季札不肯,坚决辞让,此事只好作罢,便由诸樊继位,担任国君。诸樊在三年除丧后提出要让位季札,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君,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后来,在《史记》、《吴越春秋》、《公羊传》等史籍中都记载了,诸樊兄弟相继采用兄终弟及的古礼来,最终传到季札继承王位,达到父亲寿梦的遗愿。可是,最终季札还是采用逃离的办法,不肯接受王位,最后没有办法,只得由余昧的儿子僚继承了国君。这也给吴国宗室埋设了一棵地雷,导致十一年后,诸樊儿子公子光刺杀吴王僚的事件发生。
在历史上,季札是被孔子推崇的圣人,有“南季北孔”之尊称。季札的故事很多,很感人,季札“三次让国”故事也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对于“季札三让”,历史上有二种评价,一种是以太史公司马迁为主的主流意见:“春秋争弑不顾骨肉,孰如季子始终让国”。圣人季札多次让国,不图名利,高风亮节,至德大贤。但另一种持反对意见,认为“季札三让”只是沽名钓誉、消极避祸。如唐代左拾遗、常州刺史独孤及认为:“季子三以国让,而《春秋》褒之。余征其前闻于旧史氏。窃谓废先君之命,非孝也;附子臧之义,非公也;执礼全节,使国篡君弑,非仁也;出能观变,入不讨乱,非智也。”意思是:季札三次退让继承吴国王位,《春秋》这部经典上对此大为褒奖。我从过去的史书中验证了一下以前听到的这种说法,私下认为,不听先王的命令,不能叫作孝;与子臧让位的义举相比附,不能叫作出以公心;坚持长子继承的礼制,保全自己的节操,使得国家被篡夺,君王被杀死,不能叫作仁;出使外国能观察形势的变化,在自己国内却不去讨伐叛乱,不能叫作智。明朝的刘基在《尚节亭记》中也说:“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
从史籍书的记载看,季札三让王位肯定是出于真心。那么季札为什么一而三地不肯继承国君王位呢?
因为到了周王朝时期,周朝是一个尊从礼义的国家,有一整套“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体系。也就是说,王位继承人先是在正妻皇后所生诸子中,选立长子为继承人;如果嫡长子早殇而有子,则立其子;长子无子则由其嫡次子顺序继承;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选择庶子中的长子为继承人,如果嫡庶子皆无,则依照亲疏昭穆顺序选定继承人。季札是圣贤之人,他不想做出越礼之事,他只想学子藏一样,做个“守节”的盛德之人。事实上,季札的后三让得到了世人的称赞,被称为三让天下的贤德之人。

从上面泰伯三让和季札三让中,我们可以看到“前三让”和“后三让”是完全不同的,造成的结果也相反,总结起来,有以下四点不同:
一是遵从父命的不同。泰伯南奔是揣知父意,为了达到父亲遗愿而出奔,是孝顺之行。季札辞让是违背父意,虽然是为了遵循宗礼,但到后来兄终弟及至季札时,还一味的逃离,辜负了三位兄长的一片真情和吴国百姓的期待。
二是让贤对象的不同。泰伯让的是侄儿姬昌,姬昌被历史证明是一位贤明圣哲之君,因此,泰伯之让是让贤,是为周王朝的百姓考虑。季札是兄弟中最有才能之人,这也是寿梦想立他为国君的原因,也是吴国百姓想拥戴他为国君的理由。可是季札三让王位,成就了诸樊、余祭、余昧、公子僚的国君之位,这并不是吴国百姓所希望的。
三是三让后各自的作为也有别。泰伯三让,到了江南,将北方的农耕文明带到尚属蛮荒之地的江南,使长江三角洲的面貌得以迅速改观。季札三让,退守延陵郊外,寂寂而终。
四是三让的结果或影响不同。泰伯三让,让出了父子兄弟敦亲和睦的气象,给周文王、周武王让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成就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同时也为江南吴国开创了基业。季札第一让,让吴王寿梦刚开始强大的吴国基业,到了诸樊手上变成了完全被动的局面,造成吴国都城的被迫南迁。季札的第三让,吴王僚登基,让诸樊长子公子光不服,造成了后来专诸刺杀王僚、要离刺杀吴国第一勇士庆忌的事件。季札三让没有达到让吴国更加强大的效果,反而让吴国百姓陷于动乱的局面之中,吴国都城也是再一次南迁至姑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