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出处】 唐.李延寿《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相关人物】 陶弘景 道教

【成语故事】
在句容,有座连绵几十里的句曲山(茅山),传说汉代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所以又称茅山。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常有朝廷的使者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往来茅山,有时遇有重大事件,往来相当频繁。原来这里隐居了一位道士,名叫陶弘景。梁武帝每有军国大事,都要征求他意见,他身在方外,却俨然是朝政决策人物,所以当时人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原籍丹阳秣陵,从汉到南朝宋、齐之间,他祖上和父亲,都有人做过或大或小的官。弘景自小聪明,四五岁时便喜欢读书,九岁便读熟《礼记》、《尚书》、《周易》等深奥经书,十一岁做了某王子的博士官。二十三岁做过南齐巴陵王的侍郎,以后又担任过诸王侍读一类官职,兼掌书记。当时陶弘景所撰的各类官方文件,同行中奉为定式。然而他尽管才高八斗,但在三十六岁那年,他决意辞官修道,来到茅山,在山中筑道馆居住。
梁武帝萧衍未曾做皇帝前,就和陶弘景是好朋友。萧衍初夺得江山后,国号“水刃木处”合为梁,也是陶弘景帮着取的。史书上称当时武帝对陶弘景“书问不绝,冠盖相望”。武帝知道陶弘景是个奇才,几次想请他出山做官,但弘景坚辞不出。皇帝的诏书采得急了,他就画了两头牛让人带去呈给武帝。画中一牛散放在水草间,一牛则被加上了金笼,有人执着鞭子在驱赶它。武帝一看,明白了意思,笑着说道:“这人没有什么荣华富贵的欲念,看来是打算仿效在泥淖中拖着尾巴自由爬行的乌龟,哪有招徕的办法?”只是有军国大事,仍然派人咨询,“山中宰相”的名声便是这样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