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故事  >  成语列表  >
 

与镇江有关的中国成语

      成语】:季札挂剑         阅读数:285 次
 

 【解释】比喻重信义

【出处】  出处:《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 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相关人物】  延陵季子 季札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是个讲信义、重友情的人。

  一次,季札出使晋国,路上经过徐国。他便去拜见徐君。两人闲谈时,徐君很喜欢季札所佩的宝剑,拿着把玩许久。他虽然没有开口向季札索要,但从神色看出是很想要的。季札很明白徐君的心思,但因为出使晋国,必须带上佩剑,所以没有送给徐君。

  季札完成使命归国时,又经过徐国,但此时徐君已经死去。于是,季札将宝剑赠送给徐君的继承人。跟随季札的人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贝,不该用来送人,何况人都死了,何必一定要送呢?”季札说:“上次徐君看上了我的剑,我因为出使需要,没有送给他。但是,当时我心里是下了决心,要将宝剑送与徐君。如今他死了我便不赠,是违背本心,是廉洁的人不允许做的。”他坚持取下佩剑送给徐国嗣君。但嗣君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您的剑。”

  季札见嗣君坚辞不受,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方才离徐回国。徐国人作歌称赞他道:“延陵季子呵不忘故旧,千金之剑呵挂于陵墓。”

  含义及用法:后来用“季札挂剑”的典故形容守诺重信,始终不渝;也用此表现悼念亡友等。

 

  【相关人物】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 亦称“公子札”。春秋时吴国贵族。吴王诸樊弟,多次推让君位。封于延陵(今江苏丹阳延陵镇一带),称“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今安徽凤台),称“延州来季子”。吴王餘季四年(公元前544年),出使鲁国,在欣赏周代传统的音乐诗歌时,加以分析,说明周朝和诸侯的盛衰大势。继游历齐、郑、卫、晋等国,与晏婴、子产、叔向等人评论时势。(资料来源:《辞海》)






【相关人物与镇江关系】 丹阳延陵镇季子庙
 

   

今日浏览量:64次   昨日浏览量:47次  你是第 24294  位访客   自2020年7月1日以来共 74901 位   平均每日浏览量:74次    平均每日IP量:24个     最高浏览量:422

Copyright©2017-2018 360.CN All Rights Reserved

设计、策划: 江苏省镇江市“三国演义”学会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20039371号 

ALE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