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教上,茅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是道教上清派的诞生地和祖庭,又是上清、正一、全真派共修共存之地,是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上清派以存神、服气为主要修炼方法,辅以诵经、修功德,认为人神是相通的,只要坚持不懈修炼,最终就可以达到长生成仙的境界。 茅山的开山祖师是西汉时期的茅盈、茅固、茅衷,他们从咸阳来此采药炼丹。东晋时,茅山有两位祖师,一是葛洪,一是杨羲。葛洪是著名的炼丹家、医学家,他把道教的神仙、养生理论系统化,写成了伟大的著作《抱朴子》;杨羲创造了茅山上清派。
南朝时期茅山来了一位关键人物陶弘景,他集儒、释、道为一身,是当时一位无所不通的大学者,他在茅山潜心修炼45年,以三教调和为宗旨,使上清派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屡诏不出,梁武帝深爱其才智,朝中每有大事,均派重臣,或御驾亲临茅山,咨询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他的嫡传弟子王远知被隋炀帝拜为帝师,并参与“玄武门之变”受到唐太宗封赏。在唐宋时期,陶弘景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王远知、潘思正、司马承真、李含光、刘昆康等,一再被子封为帝师、国师、道士皇帝,茅山道教大红大紫,这一时期朝廷对茅山的赏赐不计其数,宫观建筑漫山遍野,影响遍及大江南北,直到今天茅山道院还保存着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件珍宝。后世评价说,从公元3世纪到12世纪中国道教主要是围绕茅山展开的。 目前,茅山已成为著名旅游地,又是全国道教教育基地。市区内有初具规模的横山凹“三茅宫”、润州道院
。西津渡景区有“紫阳洞”、“铁柱宫”道教场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