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基本都有出处,一般源自古代经典著作、著名历史故事或者人们的口口相传,最终约定俗成。在中国浩繁的成语典故里,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镇江当有一席之地。现有《汉语成语字典》(全新版)不过收录8000余条(含谚语、俗语和常用熟语),人们常用的、严格意义上的成语也不过3000左右,但出自镇江或者与镇江有关的可考证的成语典故,本人已收集到300余条之多。从众多的成语典故里,可以触摸到作为吴文化重要发源地和承接中原文化与吴文化交汇融合的这个城市的深厚文化沉淀和历史底蕴,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
“水漫金山”,这是妇孺皆知的成语典故,出自神话故事《白蛇传》。峨眉蛇仙白娘子水漫金山的神话故事,情节动人,历久不衰。故事叙说的是,在深山修炼千年得道成仙后下凡与在镇江五条街开保和堂药店的许仙一见钟情,结为百年之好,不意被僧人法海和尚蓄意拆散,将许仙骗上金山并软禁,白娘子为救出许仙,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镇江地名入成语也屈指可数,此为一例。
“季札挂剑,叹观止矣,秋风过耳,泱泱大风、自郐以下,一见如故”。这是已知的出自镇江最早的成语典故,都是与春秋中叶开始正式称王的第一代吴国国君寿梦的最小儿子季札有关。距今有2500年。新区大港西周时称宜,宜与虞、虞与吴古字相通,宜也就是吴的地望就在丹徒大港的沿江地带,为西周周康王南巡时所封,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吴国早期的政治文化中心。第一代吴王寿梦的陵墓据考就在大港青龙山磨子顶。吴君寿梦四个儿子中,以小儿子季札最贤,且博学多才。如今,在丹阳延陵镇西、行宫镇南九里村有季子庙,就是为纪念这位“三让王位”吴公子季札。延陵为季札封地,故号延陵季子。“季札挂剑”典故出自《史记
吴太伯世家》,故事说的是,季札娴习礼乐,长于外交,有次出使晋国,路过徐国,去拜会徐君。徐君对季札的剑很喜欢,把玩许久不肯放手。季札明白徐君的心思,但因为要出使晋国,必须佩剑前往,就没有把剑送给徐君。等出使晋国回头再经徐国,徐君已死,但季札却坚持要把佩剑赠送给徐君继承人,随行的人说:剑是吴国之宝,何况人都已经死了,何必一定要送。徐国嗣君又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您的剑。季札见嗣君坚辞不受,就把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方才离开。后来就把“季札挂剑”形容守诺重信,始终不渝,也表示挂念亡友。“秋风过耳”说的是季札“三让王位”的故事。在第三次坚辞王位的时候,他对吴王余昧说:我早就表明态度不受王位,做人只要行为正派,品格高尚,至于荣华富贵,不过像过耳的秋风一样,我是漠不关心的。为了表明心迹,他逃到他的封地延陵隐居起来,直到新的吴王继位才回到朝中辅助国事。
“断章取义”这一典故差不多与上面同一个时期,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说的是齐国丞相庆封在一次政治斗争中,为笼络人心,把孙女庆姜嫁给被其与人合谋杀害的齐庄公曾经的卫士叫卢蒲癸。但卢忠于原来的主子,伺机报复,庆姜竟然也表示支持,一起设计杀了包括其父亲庆舍在内的庆氏余党。有人曾问卢:庆氏和卢氏都是姜氏后裔,你怎么娶同宗的庆姜为妻呢?他回答:庆舍不避同宗,要把女儿嫁给我,我为什么要避开呢?就像有人对《诗经》断章取义一样,来表达意思,我也只能取我所需。由于庆封外出打猎逃过一劫,后来逃到吴国,投奔吴王余祭,余祭就把朱方县(新区大港一带)赐赠给庆封作为封邑。当然,7年之后,楚灵王以吴国接纳齐国叛臣为借口,纠集诸侯联军围攻朱方,最后“执其庆封而灭其族”,这就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朱方之战。这是后话。
“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与偷鸡不成蚀把米差不多一个意思,也是人们日常信手拈来的一句成语,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说的是三国时期发生在镇江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吴国大将周瑜为索回被刘备“借去”的荆州,心生一计,假意以孙权妹妹招夫婿为名,骗得刘备来吴,再以此为要挟,以荆州换刘备。不料假戏成真,孙权母亲吴国太一见到刘备真正喜欢上这个乘龙快婿,得知周瑜要加害刘备,十分气愤,不但阻止了他们的行动,而且为刘备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最后刘备带着新成婚的夫人按照诸葛亮事先谋划好的“锦囊妙计”安然离开了镇江。发生在镇江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还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的是诸葛亮与周瑜在镇江著名的西津渡口边上的蒜山共商破曹之计,两人各将谋略写于掌心之中,待各自打开手掌,都显出一个“火”字。后来便定计火烧连营,至曹兵大败。还有源自三国故事,发生在镇江或者与镇江人有关的成语故事还有:吴下阿蒙、刮目相看。这两句都是孙权的重要谋士(家住曲阿即丹阳)鲁肃对大将吕蒙的评价之词。此外还有与孙坚、孙策、孙权、太史慈、诸葛瑾、诸葛恪等三国著名人物有关的:“锦囊妙计、升堂拜母、开门揖盗、危在旦夕、死不瞑目、光怪陆离、报仇雪恨、车载斗量、好谋善断、吉凶祸福、晏然自若、日月入怀、计无所出、寻章摘句、蓝田玉生”等。鲁肃、太史慈墓如今都在镇江北固山的龙埂下。诸葛瑾是诸葛亮的长兄,南迁后与儿子诸葛恪一起定居京口。诸葛恪从小十分聪明,很受孙权喜欢,有次孙权问诸葛恪:你的父亲与我哪个更高明,诸葛恪回答说:当然我的父亲更高明。孙权问为什么,他回答:我父亲更懂得去侍奉贤明的国君。诸葛恪的话听起来是夸自己的父亲,实际上是夸吴国君主孙权贤明,孙权听了当然高兴,就到诸葛瑾说:人们都说蓝田盛产美玉,名门多出贤良,果真一点不虚。蓝田在古代以出产美玉而闻名。后人就把“蓝田生玉”比作贤父生贤子。诸葛恪后来成为吴主孙亮的大将军。
另一个成语故事产生较多并发生在镇江或者与镇江有关的时期是在两晋南北朝。据统计在这个时期就有人们常用到的成语典故就有70余条。如:目光如炬,唱沙量筹,三十六计、走位上计,调虎离山,瞒天过海,自坏长城,饮马长江,东床快婿,坦腹东床,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枕旦待戈,多难兴邦,衣不解带,山中宰相,白璧微瑕,变本加厉、管中窥豹,釜底抽薪,一木难支,一掷百万,丹徒布衣,盘龙之癖等等。三十六计的作者据考是出生在京口的檀道济。他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大将。可惜功高盖主,最后受奸臣诬告惨遭杀戮。临刑前又气又恨,一口喝下一斛(五斗)酒,目光如炬,大吼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如今在南徐新城的檀山,原名蛋山,为纪念檀道济而改名檀山,附近还有檀王庙(已拆)、檀家村,都是为纪念这位杰出将军。
“东床快婿、袒床东腹”,大家都知道这是女婿的美称、别称,说的是家住京口唐颓山南麓(现在京口饭店一附近)的东晋太子太傅郗鉴选女婿的故事,也都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两句成语皆出自南朝宋武帝儿子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故事说的是郗鉴家有女儿年二八,名叫郗璿,想在时任丞相的王导子弟中觅得一个好女婿,王导对郗鉴的派去的使者说,你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使者回到京口对郗鉴报告说:“王家的儿郎都不错,听到来觅婿,个个都争先恐后,只有一个在东面的床下露着肚皮躺着,若无其事,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郗鉴说:“就这个了”。询问之下,这个人就是王羲之,当时已经很有名气,于是太傅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王羲之也算是镇江的女婿了。“倾箱倒箧”这一成语来源自郗璿与王羲之成婚后,他们有一次回娘家,郗璿对她的两个弟弟说:王家的人看见谢安来,立即把筐子柜子里面收藏的食物都拿出来招待他们。但见你们到他家来就不会这样热情,以后你们也不要多去他家了。她当时的本意是发现王家有点轻视他们家。后来这一成语形容竭尽所有招待贵客。
“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中流击楫、多难兴邦”,这四句成语故事都是说的因战乱举家从北方迁徙到京口的东晋将领祖逖和刘琨。为北上抗敌,收复失土,祖逖在京口北府召集了一批壮士,日夜操练。他们两个睡在一个床上,同盖一床被子,一听到鸡叫就起床舞剑(闻鸡起舞)。一切准备就绪后,挥师北上,当战船驶离京口江岸,来到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流,回望南土,心中激荡,祖逖手敲船桨(中流击楫),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这一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将士。“多难兴邦”出自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刘琨以此意劝告晋元帝发愤图强,北上抗敌,收复国土。祖逖与另外一名曾在镇守京口谢玄大军任参军后又任晋陵太守(府治在京口)的殷仲堪有关的成语还有:布帆无恙、衣不解带、进退维谷、怅然若失、危言耸听、盲人瞎马、咄咄逼人等,殷仲堪后反谢玄,兵败被俘被逼自杀,其子将其遗体运至丹徒(五洲山一带)埋葬。“危言耸听、盲人瞎马、咄咄逼人”这三句皆出自一个典故,说的是殷仲堪一日与东晋画家顾恺之和名将桓玄等一起闲谈取乐,分别每人说一句“了语”(以一句话表示一桩事情的彻底了结),后每人说一句“危语”(以一句话形容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桓玄第一个说:矛头淅米剑头炊。殷仲堪接着说: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恺之说:井上辘轳卧婴儿。这时,旁边一个参军插口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由于殷仲堪是瞎了一只眼睛的,自觉难堪,但又不便发作,只好说一句双关语聊作自嘲:真乃咄咄逼人。后人形容故作惊险之语使人感到害怕,就叫“危言耸听”,形容盲目乱闯行为就叫“盲人瞎马”,形容盛气凌人就叫“咄咄逼人”。“衣不解带”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排解》刘孝标注引《中兴书》:仲堪父尝疾患经时,仲堪衣不解带数年。由此,殷仲堪以孝闻名于世。
“江郎才尽”,说的是江淹,与他有关的成语还有:“梦笔生花、文通残锦”。江淹,字文通,西晋永嘉之乱后南渡过江侨居于南徐州之京口,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江淹虽出身士族,但由于十三岁即丧父,所以家境较为贫困,以砍柴为生。《梁书江淹传》说他“少孤贫好学,沉静少交游”,其六岁能诗,年轻时就成为鼎鼎大名的文学家,诗和文章获得人们极高评价。但随着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反而文章大不如以前,诗写出来也平淡无奇。所以,《南史江淹传》云:淹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江郎才尽成语由此而来。
从小在镇江生活长大,威震四方的布衣天子南朝宋武帝刘裕,与他有关的成语典故也不少:龙行虎步,鸟散鱼溃、一世之雄、腹背受敌、叩心泣血,与其子孙刘义真、刘义隆(宋文帝)等有关的“安不忘危、丑声远播、水土不服、白面书生”。龙行虎步成语出自《宋书
武帝纪上》: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说的是刘裕仪表不凡,走路就像龙在行走、虎在迈步,有天子气象。果真后来刘裕废晋自立,是为宋武帝。“叩心泣血”这一成语出自刘裕起兵讨伐篡晋为王的桓玄檄文中的一句。公元404年2月,刘裕以打猎为名与刘毅、何无忌、诸葛长民等27人于京口起义。众人推举刘裕为盟主,举兵匡扶晋室。刘裕留孟昶镇守京口,自率1700余人,进驻竹里(句容),传檄京师,声讨桓玄。檄文慷慨激昂,铿锵有力,檄文传至建康,楚国震动,刘裕一路所向披靡,三战三捷,一鼓作气最后拿下建康,灭了桓玄的楚国,恢复了东晋皇朝。桓玄听说刘裕起兵反他,很是忧郁,他对刘裕很了解,说:“刘裕足可称为一世之雄”。后来刘裕所为果然没有让桓玄看走眼。成语“一世之雄”由此而来。
南朝齐梁萧姓皇帝皆出生在南兰陵,即现在的丹阳东南面。与萧氏有关的成语更是有一连串。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一些,与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以及其萧姓家族如萧纲(简文帝)、萧宝卷(东昏侯)、萧子显、萧子恪、萧宝夤、萧思话、萧绎、萧恭、萧贲、萧摩诃有关的还有“至理名言、超凡入圣、遐迩一体、无遮大会、销毁骨立、信及豚鱼、弘奖风流,菲食薄衣、视民如伤、劳燕分飞、十二金钗、天花乱坠、枯木逢春、一目十行、十行俱下、吞刀刮肠、饮灰洗胃、逐日追风、投袂荷戈、情同一家、事危累卵、枕戈泣血、仰屋著书、执迷不悟、咫尺千里、千闻不如一见”等等。与梁武帝萧衍直接有关的成语典故如“十二金钗”,就是出自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诗中塑造的是一个“洛阳女儿”——莫愁姑娘,“金钗十二”本意是指美女头上金钗之多,后来喻指众多的嫔妃或姬妾。“劳燕分飞”也是出自梁武帝的诗句:东飞佰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劳燕分飞”现在多指亲人、朋友离别。“一目十行”与“十行俱下”,都是与梁武帝第三个儿子萧纲有关。说的是萧纲自小聪明伶俐,记忆力极强,四岁识字读书,一眼可以看十行文字,还能过目不忘,六岁时已经能写文章。后来萧纲继承王位,是为梁简文帝。
说起镇江南山,大家立马想到了昭明太子萧统、音乐家、艺术家戴颙,与他们有关的成语:白璧微瑕、变本加厉、双柑斗酒等。南山招隐寺昭明太子读书台依旧在,萧统20岁就在此定居读书,并召集文人学士在此编辑昭明太子文选。《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对后世影响较大。萧统对陶渊明的《闲情赋》多有微词,认为此书“劝多于讽”,是败笔,实不可取,是谓“白璧微瑕,唯在《闲情》一赋。后人就以白璧微瑕形容人和事物有些小毛病,美中不足,含有一种惋惜的意思。戴颙是南朝时期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家,但有官不就,一心沉静在音乐之中,喜欢研究庄子思想,写出《逍遥论》。衡阳王刘义季镇守京口时,戴颙受邀来京口,就隐居在招隐山(原名兽窟山)中。“双柑斗酒”成语出自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戴颙春天携带两个柑橘和一斗美酒,人问去做什么,他回答:去林中听黄鹂鸟叫,可以医治庸俗的听觉而使之高雅。后人就把这一成语特指春天郊游,享受大自然美景。
山中宰相,说的是南齐时期隐居句容茅山的道士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是齐高帝萧道成下诏要求陶弘景出山做官时,诗人用诗词委婉地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到南梁时,梁武帝萧衍又邀其出山,还是未从,皇帝逼的急了,他就画了一幅画让人带给梁武帝,画中是一牛散放在水草间,一牛则加了金笼,有人执鞭在驱赶它。武帝一看便明白此意,说此人没有荣华富贵的欲念,如何能招徕为我所用呢。不过,但凡军国大事,还是派人进山征询。常常是一拨人还未离开,皇帝派的另一拨催办的人马已经上路了,所谓“书问不绝,冠盖相望”,俨然是不挂名的宰相,于是,时人就对陶弘景有了山中宰相的美誉。与陶弘景和有关的成语还有:神武挂冠、朗目疏眉、一事不知等。稍早些的东晋著名道教领袖、医学家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峰炼丹并著书立学,与他有关的成语典故还有“诸如此类、三写易字”等。
还有不少成语故事源自在镇江而作,或是镇江出生的著名诗词大家的为世人传诵的作品,如辛弃疾,在镇江做官,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诗词,其中“金戈铁马”就是出自《永乐遇
京口北固亭怀古》,颂扬的是在京口建功立业的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权和率军北上、气吞胡虏的宋武帝刘裕。带减腰围,出自《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常形容病愁瘦损。在辛弃疾设宴为镇江人张仲固赴任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安抚使饯行时,席间作诗《木兰花慢
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最后两句是: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新渐》:洛阳亲友如想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形容性情淡薄,不求功名。本地诗人许浑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诗其中一句。后来比喻重大事件前到处充满了紧张气氛和迹象,或指不祥的预兆。诗人鲍照的:清新俊逸、波澜壮阔。“波澜壮阔”出自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旅客贫辛,波澜壮阔。宋文帝永嘉十六年(公元439年),临川王刘义庆出镇江洲,引鲍照为左吏,是年秋,鲍照从京口西行途中给妹妹鲍令晖写的一封信(一篇优美的骈文),路上所见,高山大川、风云鱼鸟,都被他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
“巧取豪夺”,成语源自宋苏轼的《次韵米黻(芾)二王书跋尾》:怪君何处得此书,上有桓玄寒具油;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故事说的是宋朝书法大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也与他父亲一样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喜欢古人作品,他的摹本几可乱真。有次他在涟水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把真本留下,把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发觉,过了好多日才回来讨要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出来的,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牛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给我的画却没有。米友仁经常借人家的真本描摹,而后总拿真本和摹本一起拿给人家,让人家自己选择,主人往往把摹本当真本收回去,米友仁由此获得了不少名贵的真本古画。后人以巧取豪夺来形容以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
大家耳熟能详的“万马齐喑,不拘一格”,出自清朝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第125首。其时诗人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回乡,路过镇江,只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是人们在城东的都天庙搞赛神活动,一班人抬着玉皇、风神、雷神等天神在虔诚地祭天。在场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听当代文豪也在这里,一名道士恳请诗人为天神写篇祭文。诗人当即一挥而就写下了《九州生气恃风雷》这首诗,全诗只四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与镇江建筑或者地方有关的比如万岁千秋,说的是王恭建的万岁楼。在京口月华山下,相传秦始皇开凿过放生池,叫绿水潭。到了东晋,孝武帝的妻兄、晋陵刺史王恭镇守京口,在山上建了一座万岁楼,边上有座千秋桥,王恭为讨皇帝喜欢,就起名此楼叫千秋万岁。加上月华山下还有芙蓉楼和月华楼,湖两岸一时酒肆林立,热闹非凡,也引来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乐,名气大增。与王恭有关的还有一则成语典故。出自《晋书
王恭传》:孟昶窥见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也。王恭年轻时就有美誉,有过人情操,孟昶也是个美男子,当时还没有显贵,家住京口,有一次看见王恭坐着高车,穿着鹤氅裘,当时天下着零星小雪,孟昶在竹篱笆后偷偷看着他,赞叹道:此乃神仙中人也。
刘毅的“一掷百万、盘龙之癖”。出自《晋书
何无忌传》:刘毅家无儋石之储,樗蒲一掷百万。说的是南朝京口有一个赌徒叫刘毅,字盘龙,此人年轻时喜好一种叫樗蒲的赌博,家里没有一石存粮,却经常出入号位“京口之蠹”刁逵的赌场,每次出手不凡,一掷百万。后来与刘裕一起起事讨伐篡晋自立的桓玄,成功后终成一方诸侯。但其野心勃勃,欲与刘裕一争高下,终被刘裕诛杀。他还有一个轶事典故,桓玄昔日在南州兴建斋房,在斋房上全部画上了盘龙图案,号称盘龙斋,刘毅小名叫盘龙,当他败桓玄后,点名要求住进盘龙斋,故有盘龙之癖。
刘勰的“千载难逢”,出自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卷十:“知音难哉,音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刘勰以层层推进的笔法,揭示了知音难觅的道理,人生如能得一知己,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后来与千载难逢同义的成语也出现了,如“千载一时、千载一遇、千载一会”。
梁红玉的“击鼓退金兵,巾帼不让须眉”。镇江人都知道韩世忠曾率8000宋军,与金兀术10万金兵激战黄天荡,还与他妻子梁红玉金山击鼓退金兵的故事。梁红玉在金山顶上挥舞令旗,擂响战鼓,韩世忠指挥水军在鲇鱼套附近江面迎战金兵,金兀术大败,溃不成军,一直逃到句容北面的黄天荡,韩世忠乘胜追击,把金兵包围在黄天荡里,一围就是48天。后来金兀术探得黄天荡西端有一条原来通江的河道,由于河道淤塞,成为死荡,于是急令士兵星夜凿渠,挖通老鹳河(即今天句容的大道河),往南京方向逃走。
诸葛长民的“丹徒布衣”,说的是与南朝宋武帝刘裕一起在京口起事的诸葛长民,此人有文武才干,但品行不端,起事后杀敌有功,被刘裕封为辅国将军,后又因功晋升为青州刺史,领晋陵太守,驻镇丹徒,不久,最后官至以监太尉留府事驻守建康,诸葛长民居功自傲,骄纵贪侈,横行不法,京城官吏和百姓对其恨之入骨。刘裕得知后,设计将其乱刀砍死。在自知其所作所为必不能为刘裕所容后,曾长叹: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今欲为丹徒布衣,恐不能为也。后来,这一成语用来指平民或者识破官场危险的人。陆游《夜从父老饮酒村店作》有诗云:丹徒布衣有筹略,渔阳突骑莫枝梧。
与京口北府军有关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都是出自当时南北对垒的淝水之战。与北方前秦皇帝苻坚对阵的是东晋谢玄领军的北府军。北府军东晋时期在京口组建,赫赫有名,威震北方。谢玄派北府军将领刘牢之为先锋率五千精兵从京口出发开赴洛涧,揭开淝水大战序幕。第一战就大胜秦军。苻坚原以为东晋兵力不足,自己有近百万大军,曾对劝阻其南进的大臣说,秦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什么长江天险,此一战,定能以少胜多,但一接战远远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在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当即后悔自己轻敌了。后来又中谢玄计谋,向后退营,以便让北府军渡过淝水再决战,谁知秦军一接到后退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晋军趁机快速渡河杀敌,秦军一路丢盔弃甲,自相践踏者不知其数。侥幸逃脱的士兵一路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军追来了。由此有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
|